close

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台灣TS標章/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透過我們的服務,協助客戶滿足各國安規的需求,進而提升產品的安全性及競爭力,將產品行銷至國際。

博翔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大經濟體系的安全認證規範已擁有了十餘年的經驗與經歷,瞭解著安全技術與設計在認證過程的困難點

藉此Protect & Safe 秉著提供更方便更完善的認證與產品給您,

並提供CE認證、TS認證、MD認證、LVD認證、EMC認證、UL認證、NRTL認證、SEMI認證、CB認證、PSE認證、CCC認證、ASME認證、CNS認證、NFPA認證、510K認證等服務,邀請您一起邁向世界的安全技術頂端

博翔團隊核心成員出身法人中心,相較國內其他安全檢測驗證同業,博翔的強項在於成員經驗豐富,輔導過相當多的成功案例,及能為客戶提供從產品查驗、測試、驗貨與取得國外安全認證的一條龍式全方位解決方案

甚至該公司已自行開發出安全護罩、安全模組多項安全元件,期能協助客戶在兼顧「品質、安全、交期與成本」等考量下,提升其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並且擁有最完善的設備整改服務,以符合國際標準,保證出口!

可採用標準: 2006/42/EC, EN ISO 10218-1, EN ISO 10218-2, EN ISO 11161-1, EN ISO 12100, EN ISO 13849-1, EN 12622, EN 60204-1, EN ISO 13857, EN ISO 13855, EN ISO 13851,SEMI S2, SEMI S10, SEMI S8, SEMI S22, SEMI S14, SEMI S17, SEMI S28, SEMI S26等

請立即點擊上方圖片了解更多細節吧!

RFRTGE1515VRFEVE15EVEF

 

內容簡介

面對近在咫尺,卻似乎一點都摸不透的政治黑洞
面對漫天飛舞,經常被濫用誤導的政治名詞
面對似是而非,政客舌燦蘭花般詭辯式的思考邏輯
政治究竟是什麼?

  本書試圖提供一種客觀的俯瞰視野
  讓您可以輕鬆地擁有看透世局未來的敏銳眼光
  3段式進階、10個基本概念、8組對立視野、100個關鍵詞
  全民必修的基本政治常識
  簡單易懂、史上最暢銷的政治入門書
  輕鬆帶您走入政治世界


  作為當代政治主流,在民主世界中,最弔詭又虛幻的景象無非是:一般人雖因為擁有了投票權,大大被拉近了與政治的距離,事實上,對相關運作的常識卻往往一知半解,甚至存在大量明顯之誤會,從而埋下彼此吵嚷不休的伏筆。

  為了彌補這個落差,破解隱藏在政客們艱澀難懂修辭背後的密碼,本書試圖從人類社會自然演化的歷史角度出發,幫助讀者們輕鬆地瞭解「政治」生活的來源、制度設計的理性基礎,以及它到底在日常生活當中發揮了哪些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又該如何透過正面理解政治,藉此掌握自己的未來。

  政治真的沒那麼難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東杰 TSAI TUNG-CHIEH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酷喜讀史,長期聚焦於破除因各種中心觀所致之視野偏狹,迄今著作甚豐,除十餘冊關於外交史與東亞研究學術專書、與上百篇文章散見各主要學術期刊外,近年來並致力以深入淺出文筆,在歷史、論述與群眾間搭構理性之對話橋梁,普獲好評肯定。
 

目錄

卷首語
矛盾:政治現實與政治學教科書勾勒的理想
衝突與秩序:我們究竟要什麼?
本書目的:深入淺出瞭解政治過程
 
上篇    幾個基本概念的再審視
社會:群聚性定居生活型態與政治的起源
渾沌未明的歷史開端:聚居現象
資源稀少性與生存利益:集體行動的邏輯
部落:長期共同生活的起點
制度:分工合作、組織化及其悲劇
制度源起:定居性社會型態及其需求
為什麼要有組織:無政府狀態的詮釋
效率:分工架構的設計前提
人性:組織分工的內在衝突與掙扎
組織運作關鍵:政治責任的追究
領袖:菁英甄補之必要及其引發的權力問題
寡頭鐵律:少數統治的始終不變
正當性問題:為什麼是他們這些人?
權力:政治中最具爭議的副產品
真命天子抑或公僕:民主觀念下的階級倒錯
國家:處於現實與迷思之間
被迫的緘默:政治順從力的來源
政府與人民:統治者進行動員的來源與限制
畫地自限:確定群體的範圍
主權:只有被承認才能存在的怪事
集權與分權:現代國家構成背後的思考
民族:共同體的想像與神話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概念的起源
團結:民族主義的對內用途
擴張:民族主義的對外用途
民族國家的終結?
革命:政治反動之結構必然性與其困境
革命來源:不公道、不滿與社會變遷
正當性危機:被統治者不滿與革命爆發
造反與革命:目的論與不同的定義詮釋
改革:體制內的革命選項
民主:看似理所當然之概念發展
回歸人類價值:民主的起點及其優勢
現代資本主義體系:個人主義的歷史背景
城邦政治:民主的古典原型
從保護式民主到發展式民主
人民:被邊陲化的政治核心角色
選舉:目標是希望選賢與能
公民:誰該被保護?誰又有資格投票?
代議政治:根本不民主的主流民主觀念
誰來當家:不同的票數統計結果
理性與盲目:逛著政治大街的民眾
政黨:政治集體行動之現象、角色與影響
拉幫結派:政治生活中的自然集體性
政黨體系:被過度簡化的社會多樣性
政府:政黨競爭之政治結果
迷失與衰微:無可避免的不歸路?
制衡:如何防止權力不被濫用
內閣制:副署、倒閣與解散國會
總統制:固定任期與三權分立
司法審查:經常被忽略的一環
複決與民調:由下而上的消極監督設計
 
中篇    從對立視野中反覆思考
理想與現實:平行線還是有交叉點?
進階目標:既要淺出,但更須深入
一個既真實又虛幻的世界
理想:人類勇往直前的動力來源
現實:或許是殘酷而讓人無法接受的
擺盪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人民與政府:到底誰才是政治生活的重心?
脫離自然的人類與其所創造的國家
政府的出現:通往不平等的道路
絕地大反攻:當代民主的源起及其邏輯
萬能政府與民主噩夢
一個被迴避的問題:政府可以取消嗎?
民主與獨裁:人治與法治的界線何在?
權力及其引發的問題
從民主到獨裁:早期政治發展的普遍路徑
從獨裁到民主:當代政治發展的邏輯趨勢
民主vs.獨裁:消失不見的一段爭議
群體與個體:社會生活的真正意義究竟為何?
政治哲學中對於「人」的論辯
三段式交錯跳躍的思想演進歷程
時代環境背景與人類的選擇
第三條道路?
左派與右派:面對環境挑戰時該怎麼辦?
意識形態中的左邊與右邊
右派的形塑:保守主義及其根源
協調:自由主義的出現與影響
反撲:社會主義與左派的思想主張
後意識形態時代來臨?
總統與內閣:哪種是比較理想的制度安排?
人們是如何進行制度選擇的?
內閣制:邁向現代民主的漸進過程
總統制:掙扎於傳統邊緣的現代制度
制度間辯論與制度變遷問題
企業與國家:管理人群的動力是否正在變化?
遊說與施壓:利益團體的源起及其影響
資本主義結構下國家體系的質變
新社會與新挑戰
企業併購國家:迷思或警鐘?
全球與區域:人類的政治疆界將如何變遷?
全球化vs.區域主義:新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區域主義的源起與動力
虛擬化:夾縫中的國家該何去何從?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爭辯
 
下篇    給未來新世代的備忘錄
反省: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及其挑戰
重頭檢視被揠苗助長的民主發展
參與民主vs.菁英民主:誰才是真民主?
選舉、媒體革命與權錢政治
黨爭:注定吵翻天的不理性惡爭
政府超載:當代民主的大麻煩
期待:從浮現中的蛛絲馬跡去捉住未來
變數一:教育程度提昇與社群發展
變數二: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
變數三:網路民主與全球治理模式
變數四:資本主義體系的調整轉化
 
後記:結尾與開始
 
 

卷首語

  無論各位喜不喜歡或瞭不瞭解,我們都身處在政治世界當中;更甚者,這個世界不但建構了各位眼前的社會內涵,其運作結果也將決定我們與下一世代人類的未來。特別在今天這個「民主當道」(無論根據何種版本)的時代中,還好大家都有那麼點機會來參與其中,而不是像過去多數時間般,只能夠聽任少數人擺佈;正因為這樣,為什麼我們不想辦法更深入地去知道政治世界的諸般真相,然後設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請注意以下幾個名詞:政治、政治學、政客、政治家、網路社會

  眼前這個時代看來科學如此昌明,我們身處的世界卻依舊存在高度的「超現實」特徵,彷彿還有些《紅樓夢》中所謂「假做真時真亦假」的味道;政治範疇就是個最好的例子,至少我如此認為。例如一九四八年,歐威爾在《一九八四》這本充滿諷刺、又處處潛藏真知灼見的反烏托邦小說中, 不僅藉由「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一連串虛構口號,將政治場域裏頭的矛盾表露得淋漓盡致,甚至天才洋溢地創造出「雙重思考」(doublethink)概念。根據他的說法,所謂雙重思考的特徵是:

  知道又不知道;
  意識到赤裸裸的真相,卻又說出仔細構築的謊言;
  同持支持兩種相牴的意見,且明知兩者彼此矛盾,卻又兩個都相信;
  用邏輯對抗邏輯;
  聲稱自己崇尚道德,卻又做出違反道德的事;
  相信民主是不可能的事,卻又擔任其守護者;
  忘記必須忘記的事,必要時將記憶找回來,接著又迅速忘記。
  從某個角度看來,這難道不是存在於政治世界的「真實」嗎?

  寫作本書的源起,主要是自己在讀了若干年政治學,又教了若干年政治課程後,左腦跟右腦不斷打架爭執的結果。雖說自十九世紀以來,從歐洲大陸出發,透過無數先賢烈士前仆後繼地呼籲、吶喊、衝撞、狂飆,乃至奮不顧身流血犧牲,終於迎來眼前這個到處高舉「人民當家作主」大旗的新時代,不過,真說到政治,或許大家還是直覺將它歸類成「衙門裏一小撮人的事」。

  問題是,那麼多人加上那麼些年忙活了半天,到底改變了甚麼?真有改變嗎?又或者是,是否我們所爭取到的改變還不夠?若此,未來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為了解決至少是自己心中一連串盤旋不去的疑惑,當然,更為了對台下傳道授業對象負責(如果自個兒都沒搞明白,又有何資格教別人),於是自問自答且自說自話地寫完了這本「懺悔錄」。

  以下,就先跟各位分享幾點最初的疑惑與思考的初步結果。

  矛盾:政治現實與政治學教科書勾勒的理想

  到底「政治」是個什麼東西?

  相信對於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是有點懂,又有點不太懂。

  所以有點懂的原因是,當大家把當前政治局勢或其牽扯的社會問題,拿來當作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時,看似許多人都能娓娓說來、頭頭是道,甚至俯耳悄悄傳些罕為人知卻又難言究竟的內幕秘辛;但是,不太懂的原因則是,一旦這些政治話題扯上某些個政治理論名詞時,往往爭執了半天也只好不了了之,因為誰也不見得真搞清楚這些詰屈聱牙的名詞到底意思是什麼,這時,有些人不是乾脆跳過它們,就是回到政治現實,直接從個人主觀立場和報章雜誌內容來望文生義。

  話說回來,政治真的這麼難懂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說明一件事情,也就是我們在這本書裏頭所要說明的其實是「政治」,而不是「政治學」。儘管難免會提到若干政治學者的名字,或運用到一些政治理論名詞,但解釋這些名詞之目的絕不是要大家去懂得什麼叫「政治學」,而只是因為這些名詞既偶爾充斥在媒體當中,也濫用在一大堆無聊政客的嘴巴裏頭,如果大家一點都不瞭解其真正涵義的話,當然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換言之,如果各位不嫌棄的話,我們不僅希望輕鬆簡單地帶領大家走進政治世界,也期盼能傳授一點防身術,讓各位不會隨便被巧言令色迷惑。

  儘管如此,並不是說「政治學」不是個值得提的東西(畢竟這也是作者本人的學術專業所在);在此要強調的是,正如同我們從小將在學校裏所學的內容大致分成「自然科」與「社會科」一樣,很明顯地,所謂社會科或者社會科學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其實永遠無法從所觀察的對象中去得到結論,因為例外始終存在;這既社會科學一直在理論與實際之間存在差距的緣故,而這個差距,也讓許多人訕笑學者不過是一些根本跟現實脫節,只會講空話的人(或者是一隻訓練有素的驢)而已。對此,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確實是如此。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個人認為,第一個原因來自某種「理想性」;其實,每個人都有理想,研究者也是如此,但關鍵是他們(或我們)經常忘了所謂理想得靠持續努力與時間來達到,而非本來就該存在。其次,則可能是由於某種想法上的「僵固性」,也就是某些人會突然忘了歷史不僅一直在前進與演變中,且根本不存在終點問題(除非接受有世界末日),因此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時,其實並沒有「最好」而頂多只有「較好」的辦法,所以,如果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當成是解決問題之最好途徑,偶爾與現實脫節之麻煩自然也隨之而來。

  當然,我們絕不能因噎廢食地排除政治學的重要,畢竟它是幾千年來透過無數智者努力,透過長期觀察社會現實結果所累積出來的涓滴心得,就算無法解釋清楚所有的政治問題,也沒法為人類未來指出明確的發展道路,甚或下意識地迴避政治現實,畢竟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思考起點,由此設法理清自己到底要什麼與不要什麼(更何況它們不時透過媒體呈現在我們眼前)。因此,本書還是試圖利用若干政治理論作為引子,一方面幫大家瞭解其本來面目,亦藉此釐清一些我們共同面對的政治問題與困境。

  衝突與秩序:我們究竟要什麼?

  當大多數人被問到對於「政治」的印象時,諸如:骯髒、貪贓枉法、包庇徇私、政商勾結、充滿利益交換,或甚至「只是少數政客在玩的遊戲」、「我不知道,反正跟我也沒有關係」……等等,可能是最常聽到的一些答案。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答案總歸起來其實就是「黑暗」和「衝突」這兩個印象。

  如果我們再問大家到底想過著什麼樣生活的話,那麼諸如:穩定、社會井然有序、政治清廉、經濟蒸蒸日上、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最好股市天天破歷史高點,人民根本不用繳稅」……等等,通常是可以想見的答案。總而言之,所有人顯然都希望過著「明亮」而有「秩序」的生活。

  問題這不就出來了嗎?

  既然大家都想過著無憂無慮、悠閒快樂的日子,怎麼好像一直只能被迫在鎮日擔心受怕的社會裏過活?何況是在一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當中?為什麼那些總是充斥著黑暗與衝突面的政治世界,始終籠罩著我們?那些少數黑心自私者,到底如何取得控制我們的權力,又透過怎樣的政治方式來控制我們?難道就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抑或根本不存在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究竟是理想真的離我們太遙遠?或者只是我們不懂如何築夢踏實?

  面對前述疑惑,首先必須說明,本書對於那些參與實際政治過程的政治人物,多半以政客(politician)而非政治家(statesman)稱之;儘管這個名詞不無貶意,同時所謂政治家也絕非不存在,但所以大量使用政客這個稱呼的原因是:第一,自古至今為滿足私欲而參政者真的不及備載,多到政治家就像鳳毛麟角般實在萬中無一,致使兩者根本不成比例,當然,當我們用政客來形容政治人物時,希望政治家們也切莫妄自菲薄;第二,正如卡萊爾提倡的「英雄觀」般, 我們並不否認在確實存在過許多帶領人們度過難關的英雄,但英雄崇拜既容易使人盲目,歷史上也充斥著利用這種崇拜心理來創造「假英雄」,卻導致禍國殃民的結果,因此我們認為諸如「政治家」這種英雄式的封號雖可用於蓋棺論定,但對於現實人物卻應避免使用,以免讓某些人有可趁之機。

  至於在釐清「政治」與「政治學」,以及「政客」與「政治家」之間的關係與差異後,各位便可以開始隨本書來進行一場政治之旅了。

  本書目的:深入淺出瞭解政治過程

  進一步來說,選擇寫作這麼一本書,或許也不單單為了自我解惑而已,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所具備之特徵及其潛在的種種挑戰,也在撩撥作者的理想性衝動之餘,彷彿只有一吐為快才能紓解壓力。

  充滿激盪與紛擾,被霍布斯邦稱為「極端年代」的二十世紀雖已隨風而逝, 人類仍似乎繼續被困在一股瀰漫全球的迷霧中,某些舊價值與制度(例如國家體系與若干所謂傳統道德)正遭到劇烈撼動,或至少出現明顯鬆動現象,更重要的是,一些新問題也跟著出現了。例如柯司特便指出, 目前我們所處的這個特殊歷史時期之特性是:組織普遍瓦解,既有政治與社會制度也逐漸喪失其正當性,人們一方面傾向於根據「相信自己是什麼以及要什麼」來重新進行組織,而具有交換功能的全球網路則提供了一個重要工具,來打破傳統排他藩籬,並正建構一個更大的群體。換句話說,當前的社會正陷入網路(全球化)與自我(分子化)的兩極對立結構當中。講得更清楚一點,也就是有愈來愈多的人們,雖對既有制度產生疏離或排斥的反體制傾向(政治冷漠感不斷瀰漫開來),卻似乎又正被吸納進一個更具力量且更為普遍的體制(也就是全球化的世界)當中。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結果雖使愈來愈多人自認是可游走四海的「世界人」,但他們其實仍是無法超越國界的「政治人」。

  沒錯,類似困境確實是整個二十世紀政治生活的常態。

  正如眾所週知,隨著全球競爭態勢的愈發劇烈,政府被賦予的各種功能也跟著水漲船高,例如美國聯邦官員便從二十世紀初的八十萬,一路擴張到今日已超過兩百五十萬人。光從表面上看起來,官僚機制的膨脹當然會帶來政府權力的擴張。但相對地,由於教育與生活水準普遍提昇,在人民自覺性上升之餘,也不斷造成衝撞體制以爭取更多權利的結果;更甚者,在現代電訊科技(特別是電子郵件與無線手機)的推波助瀾下,人們乃可藉此獲得反體制的更大力量,從而使得萬能政府(讓政府擁有更多介入人民生活的能力)與民主理論(讓人民獲得更多制約政府自主性的機會)的對立,成為當前最難解的政治習題之一。

  由此衍生的問題包括:人們究竟該如何去安排並處理彼此關係?目前國家體制的問題在哪裏?人民與政府之間應該存在著何種更為理性的關係?政府理應具備的權力上限在什麼地方?人民又應該怎樣去保衛自己的基本權利?政府應該如何調整組織以便於滿足社會的集體需求?而前述組織調整對人民將產生什麼影響?人們又該如何去因應這些影響?

  上述一連串問題,不僅構成今日世界各地許多政治衝突的焦點,而無法根本加以理解或缺乏理解途徑的結果,也在許多社會中帶來政治冷漠感或疏離感,並使更多人們選擇以逃避、厭棄或放棄思索作為解決辦法,若非「冷眼不旁觀」(對政治不感興趣,甚至覺得政治醜陋不堪,但除閒聊批判之外,更無積極作為),便是自我放逐地「被牽著鼻子走」(成為某些政黨或個人的忠誠支持者)。

  作為政治研究者,更因始終對人類未來抱持著正面期待,個人既不同意民主政治理論乃是前述一連串問題的所謂「標準答案」,也不奢望光靠一己之力能找到什麼具真知灼見的指引。相反地,我只希望從更客觀的角度出發,帶領大家(不管有無興趣,這或許都是無法迴避的道路)走一趟政治的「進化之旅」;一方面瞭解人類為什麼會組成社會,以及如何不斷從挫折中去學習更好的組織方法,更重要的還是,個人深切期盼對人類的未來,提供一個稍微另類但或許更具建設性的思考出發點。

  最後,雖然在儘量使用非學術性的白話字眼之餘,還是免不了要用到一些專業用語;在儘量使用更加平易近人的語調之外,還是不可免俗地要提些難懂得要命又無聊的理論;在儘量塑造活潑氣氛之餘,有時還是得庸人自擾般地掉進讓人枯燥苦惱的邏輯黑洞中;但我還是要告訴各位讀友們:

  政治真的很重要!
  它真的不是那麼難懂!
  更絕對與我們的未來休戚相關!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塊兒出發吧。

後記

結尾與開始


  談及本書寫作緣起,且讓時間回到一九八七年。

  當時,正值政治轉型的關鍵轉捩點;這一年,政府宣佈解嚴剛剛將台灣推向民主的起點,翌年因蔣經國去世,又在終結強人政治時期之餘,讓漫天硝煙霎時充滿了這個權力真空狀態。同樣在這個轉捩點上,我花了六學分修完「政治學」這門必修課,幾乎讀光了市面上所有教科書,卻依舊感到懵懂無知。抱著滿肚子疑問,目睹杭廷頓所謂「第三波民主化潮」席捲世界各地,數年間潮來又潮去,雖稱不上見多識廣,畢竟政治研究乃個人專業所在,且觀察事物愈多,愈發感受到某種「超現實」氛圍(理論與現實之明顯脫節)四處瀰漫。至少為了正面對決腦中揮之不去的困惑,我開始構思一個主要目的在跟自己對話的寫作計畫。

  本書的最初版本,是由左岸文化出版社陸續在二○○三和二○○五年出版的《政治啥玩意》和《政治啥玩意2》;其實最初的構想是三部曲,分別為基礎篇、進階篇和未來篇,但因才學有限,寫完前兩部分就擱筆了。二○一三年,在暖暖書屋邀請下,基於準文庫本輕薄短小的設計,我將原先八萬字的第一冊《政治啥玩意》刪到六萬字左右,出了一個「十週年紀念版」,儘管更輕鬆易讀了,總覺得離原先的想法也更遠了。還好此時收到來自北京世紀文景出版社的邀請,他們希望出一個兩冊合訂本,於是我在整合所有篇幅後,趁機也將當初沒講完的「未來」補充了一些進去,於是一個十八萬字的完整版本,便在二○一五年以簡體字形式出現了。

  這次的「十五週年版」便是以北京簡體版為基礎,重新整理而成;修改方向除補充了大量注釋外,主要是針對當初為普及閱讀目的,在用詞上過於口語化的問題,希望增加文筆的流暢度(雖然離理想還很遙遠),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幫出版不久的《蹣跚走來的民主》補回前傳部分,也冀盼為這十餘年來自言自語的思索之旅,畫上一個暫時但完整的句點。此外,本書的韓文版也計畫在二○一八年由GEUMDONGBOOKS在首爾出版,同時預祝自己一切順利。

  講到這裏,如同馬可波羅在獄中的感嘆:「我還沒講出想說的一半!」即便以本書近二十萬字的篇幅,加上續集《蹣跚走來的民主》的十三萬字,也不可能把所有想講的事情都說個清楚明白;當然,我大可寫個百萬字鉅著,巨細靡遺(或囉哩叭嗦)地交待好所有觀念、制度和歷史的來龍去脈,問題是恐怕沒幾個人有耐心地把它看完,更何況對於「政治」這件事,永遠是剪不斷且理還亂的。

  無論如何,假使各位已經瀏覽一遍本書的話,應該不難發現,我們正處在一個不甚完美的政治世界裏頭;儘管比起過去確實好了一些,離真正的「理想」顯然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在此,深切希望大家能根除「比爛」的不良政治習慣;即便政客們在遭受批評時常會習慣性轉開話題地說:「你們看其他人也如何如何」或「其實以前更怎樣怎樣」,重點是:如果跟別人都一樣,跟以前也沒什麼不同的話,我們辛苦把這些傢伙選出來又到底是為了什麼?

  不過,受到政客「比爛」手段影響而被轉移注意力的人還真不少。

  在此誠摯向各位建議:不要管現在是否比過去好多少,而要問我們到底要什麼,現在的制度又能不能滿足我們所要的。借用經濟學的理解角度,這正是個標準的「需求-供給」問題,也就是說,政治制度本即必須是一個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合理安排。問題是:人類的需求究竟是什麼?這些需求又該如何被合理地滿足呢?這不但是本書希望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的焦點,也是全體人類所必須共同解決的問題。

  在有關人類的「需求」部分,看來還算是個簡單的問題,因為大家無非都想過著某種「穩定且不虞匱乏的生活」;其中,所謂穩定指的是社會秩序與安全能長期被維繫下去,不虞匱乏則最起碼是指大家都能吃飽的狀況。不過,問題要真這麼簡單就好了,因為像過去「帝力與我何有哉」的君權制度,或者像大鍋飯式的社會主義制度,都大體能滿足這樣的要求,為什麼它們仍紛紛解體或轉型了?

  顯然還有別的問題存在。

  正如前面提過的,人類的生存所以發生問題,並非完全源自地球環境無法提供充足生存要件的緣故,同時必須考慮到群體競爭造成的社會效應。舉例來說,一個與世隔絕且自給自足的山居部落,可能會因為突如其來的異族入侵而遭到滅絕;兩個原本和睦相處的國家,可能會因為若干問題無法妥協而在邊界線上展開殺戮;更別提所謂的族群衝突、階級鬥爭、商場戰爭,甚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換言之,由於同時作為「感情的動物」(人類無法避免去作出不理性的情緒性反應)與「進步的動物」(人類傾向不斷透過創造發明來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都使得人類間的衝突根源早已超越最原始單純的生存問題,從而一再對人類自己所創造的制度帶來挑戰。

  由此亦引出一個重點,也就是:制度的合理性乃是隨著人類不同階段的需求,以及智識程度不斷提高而持續地在變遷當中。例如,在沒有各種現代化家電產品、社會福利與公共建設的情況下,人類在神權與君權階段也曾有過寧靜安詳與太平盛世的日子,即使現在一些處在海洋上或人跡罕至處,物質條件相對缺乏的島國或山村人民,亦絕不能主觀地認定他們因此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嗷嗷待哺,相對地,在那些看起來物質生活豐饒的所謂先進社會裏頭,卻也不時出現所謂「文明病」(例如一天到晚看心理醫師)或高度「痛苦指數」(覺得生活壓力大到幾乎無法承受)。可見不僅「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且治病前也得先看過病因和症狀,絕不可一帖藥方走天下。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個合理的制度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有兩個前提要講清楚:首先,我們絕不能否認世界各地人類發展程度參差不齊的現實,更重要的是這個現實絕不隱含著是非判斷,也就是說,發展落後並非是個「道德錯誤」;其次,我們也必須正視世界各地人類在地理環境、歷史背景與風土民情都截然不同的現實,在尊重文化多樣化的前提下,去除被莫名優越感引導的不正當比較觀點。如果各位接受這兩個前提,答案就昭然若揭了,亦即: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發展程度與社會背景,去尋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制度。

  或許有人認為這個答案太滑頭了,或者根本不算是個答案。但事實就是如此:每一個人與有緣生活在一起的每一群人,其實都會自然產生屬於自己的特性出來,就像到朋友家去拜訪一樣,你能夠想像所有家庭的裝潢與家庭成員間互動完全一模一樣的情況嗎?除非是電腦設定下的機器人世界,否則不可能吧。進一步來說,就算模仿乃是進步的捷徑,也是人類的學習本性,例如當你看到別人家裏的裝潢擺飾或生活方式相當有特色時,理論上即便是模仿,也未必會照抄吧。

  其實,這也正是本書希望告訴各位的重點之一。由於我們正處在一個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的時代當中,所看到的制度典範與政治理論也絕大多數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並不是說這些制度與理論沒有價值,而是更須注意到這些制度與理論都是從西方歷史的土壤中所生根發芽的,或許我們可以把它小心翼翼的移植過來,但是不是有人注意到移植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呢?或者我們所應該移植的未必是制度與理論本身,而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亦即學習別人如何去調整制度來迎合自己的真實需求,然後去塑造一個更合理也更適合自己的政治世界。這也是當初決定續寫《蹣跚走來的民主》,希望從歐洲歷史去瞭解歐洲民主起源的緣故。

  這或許才是更重要的,不是嗎?

  寫到這裏,我衷心期望本書的結尾,也是各位願意重新認真去看待並思考政治問題的開始,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擺脫自怨自艾的悲情意識,從自己的手中共同創造出更有希望的未來。願以此共勉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674805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98頁 / 16 x 23 x 1.9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生命」二字實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世間生命在一些情境之下雖然脆弱易逝,但多數時間都充滿韌力,欣欣向榮。生活在高海拔山地的雪豹正是這樣堅強的種群,它們在懸崖絕壁之間深居簡出,恍若「深山幽靈」,自由來去之間不斷譜寫著生命的傳奇。 ... 3月20日,野生動物攝影師維克拉姆·辛格公布了一組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一側海拔4000米處的一個野生雪豹家庭的照片。照片中,一位雪豹母親剛剛結束一段辛苦的「帶娃」時光,趴在一塊陡峭的巖石上休息。而它的兩個接近兩歲的雪豹幼崽,則絲毫沒有疲憊的跡象,在懸崖峭壁之間來回移動。 ... 圖:蜷縮在懸崖上休息的雪豹母親 這個辛苦的雪豹母親被攝影師親切地命名為卡爾。鏡頭中的它顯得有些睏倦,一直蜷縮在滿是積雪的懸崖上休息,它大概睡了整整6個小時。趁著母親休息的功夫,兩隻雪豹幼崽則迫不及待探索周圍的環境,它們活力四射,不懼危險,在破碎的巖石上跑來跑去。攝影師也因此近距離地捕捉到了許多生動有趣的鏡頭。 ... 圖:探索環境的雪豹幼崽 接近2歲的雪豹幼崽,已經快到了離開母親獨立生活的時間了。它們的力量已經不容小覷,但是生活經驗還比較欠缺。或許是對這兩個「毛孩子」還不放心,雪豹媽媽卡爾在休息的間隙,還會時不時抬起頭查看下它們的安全。儘管兩隻雪豹幼崽幾次差點從峭壁上跌落下來,但雪豹媽媽一直表現得很從容,仿佛在說:放心地探索吧,孩子們!這裡就是你們的家,以後,雪山就交給你們來守護了。 ... 圖:探索環境的雪豹幼崽,你發現了幾隻? 這大概是這個雪豹家庭最幸福安寧的一天,因為只有在吃飽喝足的時候,它們才會展現出這種毫無警惕的放鬆狀態。甚至,當它們一家三口發現了在不遠處拍攝的攝影師時,都沒有出現一絲驚恐。雪豹一家知道,攝影師是來給它們拍美照的,並不會傷害它們。在這個時刻,單純的人,美麗的雪豹,壯麗的喜馬拉雅山,構成了一副無比美好和諧的畫面。 ...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照片十分來之不易。這位攝影師前後往返喜馬拉雅山脈10次,才有這麼一次機會邂逅這個美麗的雪豹家庭。為了能夠近距離拍到雪豹,攝影師曾與當地最了解雪豹活動規律的嚮導進行了多次深度溝通,才最終實現自己的心愿。因此,這些近距離的、真實的野生雪豹生活照,可以說是十分珍貴。 ... 雪豹被生物學家稱為「高原生態系統的指示型物種」,它們守護著高原,維持著高原生態系統的穩定,無論是對自然,還是對人類,都在默默地付出貢獻。如果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相信見到雪豹後,一定會有一種獨特的感受:它們不僅是一種美麗的大型貓科動物,更是雪山上的精靈,高原上的守護神。 ... 不過,我們也不能被鏡頭中雪豹一家三口一時的平靜生活所迷惑。每一個生活在野外的生命,它們的每一天都是十分艱辛的。可知,南極的冰山絕壁之上,成群結隊的帝企鵝媽媽縱身一躍跳入大海,是為了自己能夠生存下去,也是為了守候在原地的配偶和孩子能有一線繼續存活下去的生機;可知,灰鯨媽媽懷胎13個月生下灰鯨寶寶,卻不能幫自己的孩子躲過十幾頭虎鯨超過6小時的拚命圍剿,灰鯨媽媽縱然悲傷,最終也只能獨自繼續遷徙…… ... 對這兩隻雪豹幼崽而言,它們的未來還很長,但也可能因為氣候變化、棲息地的喪失等,突然失去未來。對此,人類必須時刻保持警惕,才能讓雪山精靈一直 存在下去。 關注大貓來了,了解有趣的貓科動物

 

RFRTGE1515VRFEVE15E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mz6Lkx4.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9590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嘉義其他起重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新竹製冰設備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桃園氣動起子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台北塑膠網袋製造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醫療呼吸器新竹CE認證測試單位 台中CNC龍門銑床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EN 149-EN 14683口罩(面罩)台南CE認證測試單位 嘉義雙面自動鉋木機(上、下)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呼吸防護設備台中CE認證測試單位 嘉義滑差輪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推薦電器安規CE輔導認證的檢驗公司 高雄萬能圓鋸機設備整改與改機符合CE認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telcve 的頭像
    sitelcve

    sitelcve的部落格

    sitelc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